腾付通官网全国服务微信/QQ: 9555-6271
腾付通是深圳市腾付通电子支付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个人金融创业平台!支付广发银行,平安银行,民生银行等多家银行!

靠生长激素狂飙的金赛,需给“未来”一个交代

腾付通官网整理报道:

【文/观察者网 赵宝瑞】孩子的生活,代表着一个家庭的未来。

不过从国内投资领域的新闻看,未来最近不怎么太平:“双减”落地之后,在线教育企业大裁员;“精神鸦片”一出,腾讯网易纷纷暴跌;新华社点名“增高针”后,手握金赛的长春高新,市值蒸发更是超过百亿。第一条新闻,针对的是孩子的教育;第二条新闻,针对的是孩子的游戏;第三条新闻,针对的却是孩子的身高。

靠生长激素狂飙的金赛,需给“未来”一个交代

虽然与各路互联网大厂相比,长春高新很难短时间内引人关注。但是这家企业背后,却是数十万“身高焦虑”的孩子家长,以及疯狂增长的激素市场。

而这一切,起因却是“增高针”。

“身高焦虑”

中国的家长,经常因为孩子生活产生焦虑。各类焦虑中,最经典的就是“身高焦虑”。衡量孩子健康成长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孩子长多高。一旦孩子身高比隔壁的矮一点,焦急的家长就会安排各种营养补品。

随着技术的进步,“食补”已经成了过去时。想给孩子成长加速的父母就跑进了医院,寻求医学捷径。根据新华社的报道,儿科内分泌医生每天接待的几十位家长中,有半数都是咨询身高问题。

公立医院里,“身高焦虑”四处蔓延。走出诊室,加速长高的渴望,更是一头狂奔的野牛:受国内儿科发展影响,主力盈利来源,更多依托于线下的机构。他们挂出的专家列表中,不论是遗传病、内分泌还是营养专家,治疗疾病内容,都会提到一句“发育不良”,翻译一下,还是身高不够。

增高产品千千万,药品领域就是生长激素。1958年,它首次从人体中提取出来,使用者也是侏儒症患者。不过当时的人们技术有限,激素来源主要靠硬着头皮“提取”,用激素的患者还会患上神经疾病。因此在1985年,这类激素被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紧急叫停。

不过在20年后,生物技术突飞猛进,从1981年基因泰克(Genentech)利用大肠杆菌制作重组人生长激素开始,仅仅十年,产品已经更新了三代:抗体太多,治疗效果差,淘汰;杂质污染,患者过敏了,淘汰;细胞培养太慢,接着淘汰。就连制药巨头礼来做出来的生长激素,也只能黯然退市。

靠生长激素狂飙的金赛,需给“未来”一个交代

(研发生长激素的基因泰克团队)

不过生长激素大规模应用,靠药商还不够,还要医生的帮忙:1990年,来自威斯康星医学院的Daniel Rudman在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人类生长激素在60岁以上老年人中的应用》。用来“催熟”的生长激素,摇身一变成了商界精英和电影明星的“不老药”。

1996年8月,FDA批准了生长激素大规模的使用,生长激素在市场成长之路上开始一路狂飙。

成熟的市场之下,生长激素终于进入了第五代:这种激素借助金磊大肠杆菌分泌型基因表达技术合成。各类指标高度接近人垂体生长激素,安全、有效并且稳定。这代生长激素,就是家长魂牵梦绕的“增高针”。

“一路平推”

等一下,这些东西跟长春高新和金赛有什么关系?

我们不妨认识下这个人——金磊,他曾经在研发巨头基因泰克工作。1995年,他发明的“金磊大肠杆菌分泌型技术”,获得了美国生物学最高奖克莱文奖。金磊因此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非美国人。

靠生长激素狂飙的金赛,需给“未来”一个交代

获奖回国的他,选择和长春高新合作组建金赛药业。生长激素领域,外国人“内卷”了半天,最后赢了的却是中国人。

不过现在说金赛赢了,确实有点鲁莽。药企获得市场认可,不光靠技术,还要靠市场。根据行业相关人员说法,金赛的市场份额约占70%。公司的销售奖金,在同行业中达到六位数,也是让人心驰神往。

从更精确的消息看,2019年国内生长激素市场中,金赛更是占据了79%。排名第二的安科生物,份额只有12%。

作为对比,最早生产生长激素的外企诺和诺德,2020年市场份额也仅59.12亿元人民币。金赛2020年营收58.03亿元,考虑到金赛生长激素超过80%的营收比例,它光靠国内市场,就可以“狙击”诺和诺德的生长激素宝座。

如果把目光从宏观的市场,转向微观的产品,金赛的势头更是让人敬畏:从技术先进程度进行分类,金赛的生长激素分为早期的粉剂、主流的水剂和最新的长效剂型。

靠生长激素狂飙的金赛,需给“未来”一个交代

最老的粉剂,已经进入基药目录,市场份额接近一半。水剂激素入场时,国内没有竞争对手,加上产品效果显著,让金赛直接占据了超过九成的市场。长效剂型产品,金赛更是全国独家。竞争对手的产品一天一次,金赛长效一周一次。

如果说田忌赛马还要讲究“上对中,中对下”的话,金赛的产品就是“一路平推”。

绝对优势的产品加上严重焦虑的家长,让生长激素不但成了孩子的“增高针”,也成了业绩的“增高针”:自2015年开始,金赛生长激素的销售额从10.61亿元飙升到超过30亿元。2017年、2018年金赛业务额的同比增长,更是达到了惊人的51%和53%。

如果把上面的一系列数据看下来,“年收入增长了4倍多”对金赛来说,还谦虚了不少。

“院外销售”

金赛的生长激素,尚未脱离药物属性,依旧需要医生开处方。那么几十亿的销售收入,医保扛得住吗?

金赛根本没考虑医保。金磊2019年就表示,“我回中国的时候,当时 SmithKline(医药巨头史克)要给我投资。但他说不行,这个药不能进公费,所以他们不考虑。由此我自己推出来,我们要干的事情就是我就专干不进公费的。”

我们不妨看看金赛产品的价格:便宜的粉剂,120一支。水剂则是1000出头。按照孩子35公斤,使用15单位水剂(567元/支)计算。一年将使用1916.25单位剂量,最终费用接近72500元。就算考虑到医保,患者也要支付好几万。

从医院的角度考虑,如果是知名儿科大型三甲医院。一年上百个患者使用激素,对应医保资金要花上几千万,整个儿科的医保预算都会被金赛掏空。医院里面销售激素,行不通。

院内做不起来,那就转向院外:金赛90%以上的市场份额,都来自于“合作门诊”。医院只卖第一针,后续治疗去院外。因为生长激素补充整体时间长,往往按年计算。家长想要长期使用,就会依靠外部门诊机构。金赛的销售团队,主要针对的也是“院外业务”,让儿科医生院内开处方,产品则到院外买。

医院控制医保,销售达成指标,孩子长了身高,你好我好大家好。可生长激素的故事,却并没有因此结束。

孩子身高增长,光靠生长激素并不够。合理的饮食、运动和睡眠都会影响孩子的身高。就算真的要用生长激素,前期也要进行生长激素激发测试,不但测试次数多,测试出的激素水平也会上下浮动。贸然使用生长激素,实际上并没有考虑实际情况。

“增高针”相关报道中,甚至还有“一年花48万元长高1厘米”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案例。这种案例的出现,离不开滥用处方的“身高促进门诊”。外部门诊的资质,和驱动门诊开药的儿科处方,动摇了“院外销售”的正当性,更让金赛漂亮的销售业绩充满阴影。

销售业绩终究只是过眼云烟,然而生长激素却打进了孩子的身体里。如果查阅相关文献就会发现,生长激素治疗不良反应有良性颅高压、血糖升高,甲状腺低下和中耳炎等症状。有的孩子甚至会出现股骨头滑脱和脊柱侧弯,一针打下去,终点直接从篮球场变成了手术台。

金赛药业对外表示,生长激素“不存在所谓的滥用”,并且“我国约有700多万矮小儿童,目前治疗率严重不足”。

看样子,金赛已经把孩子的未来当成了自己的未来,对于未来,金赛可能需要一个更好的交代。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