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付通官网全国服务微信/QQ: 9555-6271
腾付通是深圳市腾付通电子支付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个人金融创业平台!支付广发银行,平安银行,民生银行等多家银行!

融资回血愿望落空,粤系房企方直发展IPO折戟

腾付通官网整理报道:

(文/张志峰 编辑/马媛媛)当行业重新洗牌之际,部分未上市中小房企登陆资本市场筹资的愿望也随之落空。

10月21日,粤系房企方直发展集团向香港联交所主板递交招股书半年之后,已被标注为“失效”状态。这意味着,这场筹备了近一年的IPO冲刺宣告折戟。

融资回血愿望落空,粤系房企方直发展IPO折戟

有分析人士向观察者网指出,今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开发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巨大变革,多个规模房企频频爆雷,随时面临被吞并命运,连过去几年最被港股资本市场看好的物管行业IPO都几乎冻结,中小房企上市难度势必大幅增加。

业绩猛增,毛利率高达41.9%

公开资料显示,方直发展隶属于方直集团,最早成立于1998年。除了方直发展,该集团旗下还有方直投资集团、方直心生活服务集团、方直实业集团等业务,涵盖文旅、科工和商业以及物业服务、园林环境、建筑建设等板块。

IPO前,方直发展董事长兼CEO陈专为企业控股股东,与其配偶陈耀华合计持股达95%。

从招股书营收数据来看,方直发展的主营业务为物业开发及销售。2020年,该板块业务收入为31.17亿元,占比98.9%;而企业该年度合约销售额约为31亿元。

在如今行业集中度空前,动辄数百上千亿营收、数千亿销售额的当下,甚至无缘行业200强。

不过,2020年以来为了给赴港IPO搭桥铺路,企业规模扩张意愿和拿地积极性却表现得空前高涨。

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方直发展的新增土地储备分别为38.66万平方米、107.05万平方米、152.47万平方米;土地成本支出分别为4.13亿元、3.56亿元、8.45亿元,占物业开发及销售成本的比例分别为18.6%、18.3%和43.3%。

2021年仅前两个月,方直发展的新增土地储备就达40.20万平方米,超过其2018年全年的新增土地储备。

截至2021年1月31日,企业已布局广州、深圳、惠州、东莞、珠海、中山、江门、阳江、佛山、肇庆等大湾区多个城市。

其中尤以惠州为最。数据显示,方直发展的项目数量共43个,有24个项目来自惠州,占比超过5成。其次是佛山,土地储备占比总量的27.3%。相比之下,其在广州和深圳两个一线城市的项目仅有3个。

在盈利方面,似乎同样在为IPO铺路。

招股书显示,2018年,方直发展归属母公司拥有人的净利润为0.29亿元,2019年则骤然飙升至2.44亿元,同比增长751.68%。2020年,方直发展录得净利润2.90亿元,同比2019年仍然增长18.75%。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规模不大,但企业毛利率水平始终处于行业高位,其在2019年达到41.9%的高点,几乎是行业平均值的两倍。

近3年融资成本超过11%

不过,与行业其他房企相似的是,方直发展急速扩张之下,同样面临着“缺钱”窘境,甚至犹有过之。

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方直发展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93.88%,93.68%,86.83%,尽管略有下降,但依然高于监管要求及行业均值。

而这三年间,企业的借款总额(包括银行贷款及其他借款)逐年递增,分别达到52.53亿元、78.78亿元和95.71亿元。

同时,2020年方直发展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24.51亿元,相较2019年同期的4亿元大幅下降。

对此,公司也坦言:“录得经营活动经营现金流出,主要由于持续增加物业开发活动并加强土地收购工作。”

此外,方直发展的融资成本也居高不下,这或许是其急于谋求港股主板上市的直接动因。

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企业分别录得融资成本1.28亿元、2.58亿元以及1.58亿元。其中,2018年、2019年的融资成本甚至要超过其当期净利润,2020年也达到了净利润的一半。

3年间,企业借款(包括银行借款及其他贷款)总额的加权平均实际利率分别高达11.2%、11.5%及11.1%。

融资回血愿望落空,粤系房企方直发展IPO折戟

至在2021年初,方直发展还有3笔银行及信托融资贷需要结清,包括一笔到期日为2021年8月15日、年利率为7.41%的信托融资贷款;以及到期日为2021年9月21日、到期日为2021年12月21日、年利率为5.463%的银行贷款。

这代表着,企业急需补充资金来作为对冲。

在招股书重,方直发展直言拟将募资净额用作三个用途,分别为支付公司近期所收购地块的价格、偿还部分银行及信托贷款以及用于日常营运资金。

分析人士向观察者网猜测,从正在下降的负债率来看,企业事实上已经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之所以在这个融资收紧的关头进行扩张和IPO冲刺,很大可能是想通过上市筹资来尽快摆脱高债务和高融资成本的困局,从而避免被吞并命运。

然而事与愿违,时隔6个月后,企业首次登陆港股资本市场的愿望落空,接下来将继续冲刺港股IPO破局,还是寻求其他脱困方法,仍是未知之数。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

扫描二维码